交流項目
王先生將前往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開展4個月(2026年5月至9月)的交流,探索如何利用該館獨特的建築收藏有效地展示和數位化建築,尤其是中國建築。作為特約策展人,他將策劃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MOK)於2027年舉辦的特別展覽,以紀念該博物館由前川國男設計的新館落成50週年。此項目將以MOK的古代建築館藏及現代建築空間為基礎,探索東亞空間原則的歷史演變。他也將透過系統性研究MOK的建築館藏,包括建築構件、墓葬文物,以及繪畫和屏風中的空間表現,再運用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和沉浸式模擬等技術,虛擬重構破碎的建築元素,創造富有情境的環境,以恢復建築文物原有的規模感、動態性和文化記憶。項目的目標是讓參觀者深度體驗歷史上的東亞空間如何持續塑造並豐富我們當代的建築環境,及編纂出一部關於東亞建築的學術圖錄。
簡歷
王可達先生是研究東亞建築遺產的策展人及建築考古學者。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現於紐約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王先生的研究關注學術研究與實踐保育之間的聯繫,目標是為詮釋建築遺產帶來新視角。他研究便攜式技術及快速空間數碼化方法,以記錄亞洲各地逾四百座建築遺產;策展理念著重建築空间的體驗維度,探索建成環境如何塑造記憶與認知。王先生以此框架爲本,共同創立了文化遺產數碼化項目「Funes」。
王先生曾參與上海博物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的多項展覽,特別是吳文化博物館的獲獎展覽「世間樂土」(2021)。該展覽採用多感官建築展示模式,結合數碼記錄與重建技術呈現江南地區的民居建築與城市規劃。他撰寫及編輯了同名展覽圖錄,近年來亦參與多本建築出版物的撰稿和攝影。
王先生結合傳統考古學方法與數碼技術,包括三維掃描、攝影測量及虛擬實境。加入紐約大學美術研究所前,他曾於上海紐約大學擔任歷史及文化遺產課程助教。
近期發展和參與項目
王先生目前從事有關明清時期寺院建築中的微型雕塑與懸塑的研究。2024年秋季,他擔任上海紐約大學全球中國中心及數字文化遺產實驗室的助教,參與有關清代歷史、文化遺產研究、建築數位化的教學及實驗項目。 他近期的策展項目包括蘇州吳文化博物館「世間樂土」展覽(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5476838),該展覽榮獲2019—2022年度江蘇省最佳展覽。展覽融合數位重建,採用多感官展示方式。他也是展覽圖錄的主要作者及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728818/ ),探討江南建築體驗的多重空間尺度。
2024年,王先生參與創立Funes文化遺產數位化計畫(https://funes.world/),引領建築記錄創新,運用攝影測量與3D掃描技術,建立建築遺產的公開數位檔案。王可達亦擔任夏南悉教授《中國現代建築》圖錄的攝影與測繪工作(ORO,2024年。https://oroeditions.com/product/modern-chinese-architecture)。 其他貢獻包括《名山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22年。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377496/)中關於天台山的章節,以及持續進行的山西省丁村歷史村落保護項目。王先生還主持一檔關於建築遺產的播客節目(https://shanyouhu.xyz/)。
精選出版